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家乡的金色回忆:泥炉匠人的坚守与烟火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4级本科生陈钰子的脚步,走进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玉浦居委(原玉浦村),探寻红泥炉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份镌刻在岁月里的坚守与温情。

一、重返故土,初遇泥炉作坊
带着返程的车票,
陈钰子回到了多年未回的揭阳老家。
背着电脑,提着相机,一深一浅地踩着土路,
通往此行的目的地——
玉浦村做红泥炉的黄俊海师傅的作坊。
屋子前庭是半开放式,顶上用被太阳光晒到略微褪色了的军绿色防水布遮罩,几根做承重柱的木头立在四方,房顶盖着因雨水冲刷而生锈泛红的铁皮。正中间摆着一个茶台,擦得锃亮干净。茶台左侧方是砖砌的窑,狭小的窑里码上了一墙泥坯。四周地上摆满了各式不同的泥坯,泥坯旁的盆子里,是许多没见过的工具。
二、泥炉传奇,往昔辉煌岁月
清朝末期,玉浦人便开始制作柴炉、炭炉、草炉等各种类型的泥炉,统称“风炉”。等到民国时期,揭阳地方更是在玉浦村建造起了炉厂,开始规模化地组织师傅制作风炉。
潮汕地区有句俗话,“潮汕风炉揭阳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揭阳风炉厂一度聚集全国各地炉厂的人来参观学习,并在全国的比赛上获得了金奖,为揭阳带来了一座金杯,争得了荣誉。揭阳风炉自此声名大噪,风靡海内外。那一批红泥茶炉,从玉浦作坊到潮州茶商手中,最终出现在加拿大人餐桌的茶席上,炉底仍留着黄师傅的指甲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揭阳这片土地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揭阳众多村落中,玉浦村别具一格。当其他村子的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寻求机遇时,玉浦村却有不少人毅然选择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自办风炉厂后,像黄师傅一样的许多工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选择回到家中,经营起属于自己的小作坊。他们凭借着在炉厂积累的精湛技艺,在自家的一方天地里,开启了逐梦之旅。
三、传承技艺,匠心雕琢时光
选泥
黄师傅抄起一捧红泥,“选泥很重要,要选质地细腻、黏性好的泥,就是得要三伏天晒透的土。”
练泥
把选好的土加水搅拌,反复揉练。“没有用炼泥机,就要用脚踩才快,脚法要学公鸡踱步……”
制胚
把炼好的泥捏制放进模具里,制作出风炉的基本形状
修胚
对坯体进行修饰,抛光使其表面平整光滑,过红泥水让坯染色
雕刻
在坯体表面雕刻特定的图案纹理
晾干
将制作好的坯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晾干
烧制
把晾干的泥坯放进窑炉进行烧制
四、匠人坚守,背后的心酸与无奈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 白居易《问刘十九》
黄师傅对每一个泥炉都视若珍宝,他的双手满是岁月的痕迹。指甲缝里的红泥六十年未洗净,关节处因长期浸泡在泥水里泛白皲裂,右手小拇指也因长期抓握刻刀而变形。尽管如此,他依然热爱着这份手艺,讲述着泥炉的历史。
然而,泥炉制作这门精细巧妙的手艺如今却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匠人们一心扑在制炉上,无暇宣传推广,甚至未曾参与非遗申报。做泥炉工序复杂、雕刻精细,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而且,部分商家买断师傅们的茶炉,用机器批量化复制生产,再高价推向市场,师傅们的心血成果被利用,利润微薄,却只能无奈地说 “薄利多销” 。
历史的洪流里,
多少匠人默默无闻,
他们的双手抚过黏土,
又默不作声地把留下的指纹痕迹打磨不见。
与其说匠人们在塑形泥土,
不如说泥土也在雕刻着匠人,
岁月就是那把刻刀。
乡村手工业者守护着乡村的文化脉络,
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也让乡村的精神家园得以存续。
他们仍然在乡村里,用双手传承历史,
雕刻着泥炉,雕刻着他们自己。
五、寻根之旅,传承的金色信念
这次采写之旅,对作者而言是一场寻根之行。在与黄师傅的交流中,在聆听村民们的交谈里,作者感受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手工业者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这些质朴而真挚的声音,滋养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照片里金色的光,揉泥时哼着的曲调,黄师傅的坚守,都汇聚成一种金色的精神。这是乡村手工业者对传统技艺的执着,是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怀揣着金色的信念,想要向更多人讲述这些故事,让这份源自故乡的力量,激励大家拥抱生活、追寻梦想,守护这份珍贵的根脉文化,让它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每一个泥炉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位匠人都在坚守着心中的热爱。希望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揭阳泥炉的魅力,关注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